“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
有疑问?点击咨询专家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 020-6226 6666

一、总体情况

2018年,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相关要求,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双一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1.年度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2018年,学校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为纲领,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以药学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学科群建设,以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创新药物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核心技术和人才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创新人才培养、优秀文化传承、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生物医药学科群。目前,已进入ESI前1%的3个学科全球排名显著上升,其中药理学和毒理学、临床医学均在前5‰,植物与动物学进入前1%概率接近90%。药学领域研究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药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初见成效,相关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项,获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一个。获批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内领先、特色显著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初步成型。学校已初步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学术高地和创新中心。

2.资金使用率较高。

2018年,财政部双一流引导专项经费到账共计6000万元,根据《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将原高水平大学建设3个组团以药学为核心整合为“生物医药”学科群(含药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部等),进行重点投入,力争推进生物医药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其中,3300万元用于一流学科群学科建设,2700万元用于“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截至2018年12月25日,专项经费已支付5208万元,支付率为86.7%。余额792万元,其中:待支付设备款169万元,预计2019年3月底前可支付完毕;待支付工程款305万元,预计2019年7月可支付完毕。

(二)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擦亮“暨南”金字招牌。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济济、名不虚传、作用独特、前程远大,充分肯定学校在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方面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对学校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三是坚持“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四是擦亮学校的金字招牌,努力把学生培养好、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五是勉励广大暨南学子好好学习、早日成才,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主动融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学校进一步突出侨校办学特色,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层次,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深度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去,争当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和智高点。一是建立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学科布局体系,构建以顶尖一流学科为核心、若干攀峰学科为支撑、一批优势学科为培育对象的学科布局新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报告》,对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凝练和优化。二是学位点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018年学校新增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数量全国并列第7。同时新增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三是以实际举措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设立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专项,初步形成脑科学、免疫学等若干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四是重点推进学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个“双一流”项目申报工作,推进3个后备项目的论证工作。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同向融合,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和“全员创新”理念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实施。一是实施多元创新人才孵化项目,探索优才优育和个性化培养模式。加强协同育人、科教融合、科研育人,组织实施“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鼓励并支持各院系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进行大胆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协同育人实践。2018年度,遴选出“卓越未来酒店管理精英”等两个孵化项目。二是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进WE创港澳台侨青年众创空间的建设,不断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改革校外实践教育模式、建设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开放共享机制。以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教育示范课程等广东省创新计划项目为牵引,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通过“赢在创新”新型智慧课堂,高水平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涌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不断增强。在教育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我校项目《Atg7介导的自噬参与早期鸡胚神经嵴细胞生成的机制研究》获得“优秀论文”奖。组织2018年度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工作,最终立项国家级项目130项、省级项目150项、校级项目500项,学生受益面广。三是开展学科专业调整工作,优化专业结构。通过采取暂停、合并等措施,预计到2024年,使学校本科招生专业总数实现较大幅度压缩,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本科专业体系,集中力量建设符合国家地方重点发展战略的相关专业。

针对传统药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医药行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药学学科启动“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双链融合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厚基础知识、宽研发视野、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引领带动深化教学改革。《“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双链融合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已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曹晖教授主持的《道地药材广地龙加工炮制的虚拟实验教学项目》入选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生物医药学科群通过科研教学结合促进卓越本科教学,取得显著成效。《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依托优势学科的生物技术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基础医学生理学课程“八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步。

2018年,学校继续坚持“内涵发展、激发活力、提升效益、扎实推进”的原则,以“暨南千人引智计划”和“暨南精英师资计划”为抓手,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建立一套分类合理、评价科学、流动有序的人事管理制度。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院士6人,外籍及境外院士8人,长江学者2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6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4人,国家杰青、优青共35人。一是引培并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实施“暨南千人引智计划”“暨南精英师资计划”等,围绕学科建设分层次、多渠道地引进各类人才,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学校全职引进教学科研人员161人,其中外籍院士1人,第二层次(长江、杰青、千人、万人拔尖等相应层次)3人,第三层次(青千优青等相应层次)14人。学校通过“暨南双百英才计划”,将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纳入相同的发展轨道,目前双百英才计划中有130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150人次入选省级人才。二是加强教育教学培训和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建立“本科教学核心团队”平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潜心本科教学,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支持教师学习国外一流高校先进教学、科研和管理理念,强化与国外高校间的学术交流,2018年全校公派出国(境)6个月以上的留学人员超过70人。三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人事制度改革开创新局面。学校实施准聘长聘制,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实施多元薪酬制,做到待遇能高能低;实施分类管理制,做到岗位能上能下。四是实施机构分类管理,探索“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对机构实施分类管理和“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赋予直属科研机构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和管理、人才培养、薪酬分配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鼓励人才团队在机制体制改革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生物医药学科群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共引进教师41人,其中正高10人,副高14人,具有海外经历人员占比为58.6%。获批各类人才项目16人次,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2项,包括长江学者1名,青年长江学者2名,国家优青1名。获批3个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凸显了我校生物医药学科的实力。药学学科围绕重大科研任务,努力建成年龄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团队入选首批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引进了药剂学领域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优秀青年人才4名,增强了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生物制药二级学科方向的师资力量。培养了长江学者1名,青年长江学者2名,国家优青1名,科技部领军人才1名。目前药学学科师资队伍达到8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7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95%,有海外经历人员65%,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达30%以上。

(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再创新高。

学校以国家级重点、重大基金项目为突破,加强重点平台和重大成果的建设与培育,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以暨南卓越智库和新型研发机构为抓手,加强地方政府研究院建设,推进成果转化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模式改革,打造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优化科研评价机制,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攀升。2018年获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7项,位居全国第32位;获批标志性重大重点项目15项,为历年最多;获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课题7项,总获资助经费1.18亿元。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量达52项,创历史新高,资助经费总额共计1531万元;重大项目获批6项,立项数排名居全国第10位。二是引领性原创成果不断实现突破,成果奖励多点开花。荣获2项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1项中国专利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三是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2018年,我校签订横向合同134项,合同金额1.48亿元;技术转让共计24项,合同总收入718.2万元;新建11个校企联合研发平台。截至目前,我校共有44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近年来共组织提交高质量研究报告200多份,其中获政治局常委批示近10篇,政治局委员批示8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居前列。四是高端科研平台建设成效突出,规模效应愈加显著。现有98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研究基地,规模效应愈加显著,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金字塔形”平台体系;2018年2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得“优秀”等级,占全省优秀基地总数(6个)的三分之一。

药学学科2018年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项,经费3038万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获批经费1986万元;其中国家优青项目1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3项;新增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190余篇,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获2018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建立-中恒健康产业研究院等多个产学研合作的实体。已获临床研究批文3项,正与企业合作开展I期临床研究,在研临床前候选新药5项,其中抗肿瘤候选药物JND30134专利,采用里程碑模式转让给广州丽新药业公司,转让金额4.1亿元。提升参芪扶正注射液等名优中成药的科学内涵和质量标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新增产值过亿元。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持续彰显侨校特色。

学校立足“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以“中华文化播八方”为己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校园文化育人工程,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鼓励学生投入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是深入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爱国•奋斗”主题教育,以“同心共筑中国梦,砥砺爱国奋斗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为载体,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学校重建60周年、复办40周年为主线,通过三大类24项学生思想教育系列活动来教育引导广大暨南学子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二是深入推进校园文化育人工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中华文化大讲堂自2014年正式开办以来,先后开设相关课程12门,举办300余场、1000多学时的中华文化学习和研修活动,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3万多人次参与学习、研修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项目于2018年获评教育部第四届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三是深入推动优良学风塑造工程,推动学生学习与发展。制定《2018年学风建设实施方案》《班会制度》,定期开展学风建设专项工作。创新学风建设工作载体,推进领导干部联系班集体制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通过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恢复、河流生态与湿地保护等角度为院内师生解读新时代环保生态新要求。基础医学院大力实施港澳台侨学生领袖培养(PAR)计划,通过领导力论坛,开展医学科普与医疗救助行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护理学院坚持打造“护理在我心,健康伴我行”党建品牌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卫生防护知识宣传等社会服务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同学通过亲身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学院依托专业特色组建杏林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中医经典著作赏析大赛、硬笔书法大赛等,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医文化。2018年,杏林志愿者服务队获得广东团省委“益苗计划”重点培育项目。药学院遵循“以生为本”理念,实施“党团先锋引领”“班风学风建设”两大计划,搭建“网络新媒体宣传”“校园文化”“志愿服务”三大平台,全方位文化育人。持续打造“药学节”这一学院文化品牌,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活动,大力传播和弘扬中药文化,增加同学们的专业归属感和实践技能。

(五)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实现跨越发展。

学校以提升国际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水平为导向,创新国际化体制机制,深化“国际化+”发展理念,构建有效支撑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国际化水平实现跨越发展。一是世界一流合作伙伴计划持续推进。截至2018年12月,我校已与57个国家361家高校、科研机构或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其中2018年新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波兰华沙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芬兰瓦萨大学和蒙古国立大学等49个合作伙伴。二是办学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根据QS“2018年亚洲大学排名”,我校位列亚洲高校第151位,比2017年上升了33名,在中国大陆综合排名35位,是亚洲大学进步幅度最大的高校之一;在西南交通大学“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URI-2018)”中,我校列第25位,其中“学生国际化”排名第14名,“科研国际化”排名第34位。三是留学生规模稳步扩大,层次不断优化。截至2018年秋季学期,外国学历留学生2207人,高水平留学生(硕士、博士留学生)285人,已占全部学历留学生总数的13%;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留学生奖学金体系;完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全英授课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打造留学暨南品牌。四是学生国际竞争力培养深入开展。继续推进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建设工作;现有25个联合培养项目,2018年新增3个联合培养项目;公派学生出国人数持续增长,2018年通过国家留基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等项目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派出400余名学生。

药学学科依托3个创新引智基地在2018年获得科技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滚动支持,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海外智力支持。连续获批“—香港大学中枢神经再生联合实验室”“中药现代化与创新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8年引入包括院士团队在内的海外专家进行全方位科技交流达100多人次,其中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多国院士和国际知名期刊的主编;本学科师生的出访再创新高,短期合作、研修、开会、访问等达到了60余人次,并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的相关合作协议。

三、制度建设

(一)组织领导。

1.把党的全面领导有效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一是以党建为统领,强化党委领导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顶层设计,统筹整合各领域、各层级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立德树人工作“大格局”。二是认真落实党建重点任务,制定《党委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党委关于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办法》等一批制度文件,重点抓好党组织建设、带头人队伍建设、高知识群体政治引领吸纳、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为“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及重要讲话精神,编制完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及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从思想引领和条件保障上全面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2.建立健全“双一流”建设领导机制。一是成立了“双一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书记、校长任组长亲自主抓,全面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双一流”建设两项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推进学校学科“高原建高峰”工作进程。二是建立校领导分工联系制度。以校领导分工为基础,实施校领导联系学科制度,校领导应对分管、联系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宏观指导和督办落实。三是落实学科建设主体责任。由学校职能部门与学科研究制定分各学科2020年目标任务和分年度目标任务,由校领导与学科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学科负责人对所在学科建设工作负主要责任,负责各项建设任务推进。

3.着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是进一步修订《章程》,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新的《章程(修订案)》经学校教代会讨论、校长办公会议审议和学校党委审定后,已上报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审核。二是加强学术委员会体系建设,完善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召开校学术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审定相关学术议题,通过了《2018年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拟资助项目清单》《教师发展与评价委员会委员调整说明》《增补学科权威期刊专家评审意见投票结果》等文件,充分发挥了教师在学术事物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推动各专门委员会和学院分委会的建设,指导、协助并监督其开展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依据民主管理的要求,加强董事会、校院两级教代会、学代会、共青团建设,扩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重大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渠道,社会监督、民主监督和行政监督并举的学校监督体系初步形成。

4.完善资源募集、统筹、共享机制。一是深化资金筹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办学资源保障机制。在“部部省”共建的政策框架下,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省财政、学校自筹、社会捐赠、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共同支持“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二是构建完善具有侨校特色的社会参与办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董事会管理工作和校友会建设工作,建成全球123个校友组织,建成“全球暨南人”信息化平台,形成完整、动态的校友数据库。2018年,教育基金会签订捐赠合同52项,捐赠笔数12474笔,合同捐款超过10403万元,已审批财政配比资金4636万元。三是深化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学科平台和贵重仪器共享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全面资源共享机制。发布《关于调整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委员会成员的通知》《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等制度,改进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作为广东省第一家仪器开放共享市场化的试点单位,学校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开放共享168台单价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总价值约2.27亿元。2018年,学校单价30万元以上的分析测试类仪器设备共646台件,价值5.79亿元。

(二)考核评价机制。

1.完善准聘长聘制和岗位聘任制,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学校进一步完善准聘长聘制,对新引进人员进行准聘期考核和进入长聘轨的评估,对现有教师明确聘期任务,加强聘期考核,逐步建立“准聘—长聘—低聘—转岗—退出”的梯度流动机制,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驱动力,促进师资队伍有序流动。对职称评审条例和岗位聘任条件进行调整修订,体现高质量、高要求以及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精神。细化岗位,分类评估;所有系列增设正高级职称;把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核心标准,实行职业道德失范和学生造假“一票否决”;强化职称申报条件中的公共服务要求;以质量为导向,强调同行评价,并激励青年人才成长。

2.改革本科课程评估体系,科学评价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评估由指向教师个人改为指向课程,评估内容从单方面的教师课堂讲授改为对课程设置必要性、课程内容合理性、教学方法科学性,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反馈给院系及教师,以便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同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奖惩,对排名在学院前10%的课程给予一定奖励,对排名后5%的课程,要求提交课程建设研讨总结,落实改进措施。2017-2018学年,学生对课程学习自我评价优秀率已得到提升。

3.改革提高评价标准,优化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基于学校办学定位,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评价标准,坚持学位点动态调整。2018年,自主撤销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撤销6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学位点和交叉学科学位点。修订《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提高遴选的学术标准,更加注重师德师风以及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感、能力和成效,实行师德师风、培养质量“一票否决制”;打破院系界限,以学位点为单位,完善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招生指标分配机制,坚决摒弃平均分配。通过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检查、答辩前学位论文原始材料检查、促进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多样化、完善研究生成果分类奖励等多种途径,促进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业评价更加注重学术原创,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评价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力。

4. 调整优化学术科研评价体系,提高学术质量,引领创新发展。坚持以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准,持续优化期刊论文评价制度。2018年,学校发布《关于调整人文社科B类和C类期刊目录的通知》,明确B类期刊认定中适用的就高原则,调整了英文会议论文和境外刊物的级别,对刊登在《人民日报》等报纸的理论文章的认定标准、期刊目录适用时间等问题作出说明,促进学校期刊分类目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以“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要求为出发点,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引领学术创新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核心指标,不断加强横向项目认定和应用类成果的制度设计,筹备《人文社科横向项目管理办法》《应用类科研成果认定办法》等制度的修订,起草《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办法(试行)》,加快推进学术科研评价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办学空间有限,难以满足快速发展需求。学校办学场地较为匮乏,广州番禺校区、深圳校区、珠海校区建设由于资金不足、政策支持不足等原因建设发展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平台的落地需求,较大制约了学校整体建设进程。此外,三地五校区现有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项目配套方面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难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需求。

改进措施:一是全面汇聚办学资源,加快推进广州番禺校区建设进程;二是加快推进“一体两翼”校区建设工程,拓展珠海、深圳校区办学规模;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共享平台建设,提升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招生指标受限,影响学科水平提升。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学校一直以来在本科生、研究生招生指标上均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博士生招生指标远远落后于国内一流高校,这严重制约了学校“双一流”建设进程。本科生推免比例也远低于中大、华工等高校,这与学校良好的生源和人才培养水平是不相匹配的。

改进措施: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二是进一步推进科教融合,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走进科研团队,发挥科研生力军作用;三是完善博士后培养管理机制,扩大专职科研人员队伍规模。

(三)重点实验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学校理工科虽然近年来进步迅速,但总体实力依然相对薄弱,特别是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上仍然缺乏,不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也影响了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重点建设的“双一流”药学学科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上仍存在一定困难,制约了该学科迅速达到一流水平。

改进措施:一是举全校之力支持药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相关支撑平台建设,以“省部共建”等形式实现平台层次快速提升;二是加大重点实验设备的投入力度和核心人才队伍的引进力度。

(四)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一定困难。学校国家级人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数量仍然不足,师资队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各省市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工资待遇、住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因素均影响到人才落户的积极性,目前广州房价居高不下,住房补贴扣税比例较高,在人才争夺战中不占优势。

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机制,建设一流的用人环境;二是优化整合现有人才资源,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重视发挥一流团队对人才的聚集作用。

文章转自官网

穗华口腔专家团队

>>more

  • 赖仁发 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总院长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医疗中心主任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教育部医学教育题库(口腔医学)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际口腔种植医师学会(ICOI in USA)研究员,培训教授
    广东省口腔医师学会 副会长
    广东省医学教育学会口腔种植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口腔医学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老教授协会口腔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口腔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保健协会口腔医学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学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头颈颌面外科委员会常委
    持有德国行医执照 & 德国柏林卫生局颁发的牙医行医许可
    荣获:羊城好医生光荣称号,南粤好医师光荣称号,岭南名医光荣称号
    入选2020年度《岭南名医录》

  • 冯智强 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种植技术院长
    广东省口腔医师协会理事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口腔种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整形美容口腔医学会委员
    广东省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实用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美国牙科新技术学院(AIIDE)中国区高级讲师
    2017年度广东省十大健康风尚人物

  • 鲍洪源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海珠中大院区院长
    原中国航空364医院口腔科主任
    德国口腔颌面外科协会(MKG)种植硕士
    韩国Demtium种植牙系统千例种植认证医师
    北京大学种植中心访问专家
    湖北省种植专委会委员
    湖北省口腔全科专委委员
    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专委会委员

  • 熊小明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越秀院区院长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全国口腔名家联盟成员
    广东省口腔种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德国(DGI)口腔种植协会会员
    美国口腔正畸学会(AAO)会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腔种植访问学者

  • 林小亭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黄埔院区院长
    中华口腔种植专委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种植专委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医学继续教育学会种植专委会常委
    广州市医学会口腔分会委员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国际口腔种植学会Ⅲ会员

  • 刘卫国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东圃院区医疗院长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资深种植专家
    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委会常委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中国医药卫生教育协会口腔医学分会委员
    ICOI国际种植学会会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牙种植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委员
    湖北省口腔医学会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民营口腔学会委员

  • 贺文鹏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正颌中心主任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资深种植专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外科主任
    暨南大学口腔医学院口外教研室副主任
    多家种植体品牌公司培训讲师
    德国口腔颌面外科协会-种植精英计划-种植硕士
    国家执业医师资深考官
    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中华口腔医学会创伤与正颌专委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口腔管理分会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牙种植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委员
    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医药卫生大健康委员会口腔健康联盟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口腔医师协会理事

  • 刘敏义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种植科资深种植医师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暨南大学在读医学硕士研究生
    美学修复专委会会员
    口腔修复专委会会员

  • 刘志昕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种植技术院长
    穗华口腔5G+数字化精准种植技术组讲师
    国际种植牙医师学会(ICOI)会员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进修医生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种植科进修医生

  • 孔卫东 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副院长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集团正畸医疗总监
    eBrace个性化舌侧矫治器主要发明人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5、6、7届委员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编委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常委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特邀编委
    美国口腔正畸学会(AAO)会员
    世界正畸联盟(WFO)会员
    广东省3D打印技术联盟理事会理事
    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理事会理事
    省部级企业科技特派员
    入选2020年度《岭南名医录》
    被评为2021年度“羊城好医生”

  • 肖世芳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荔湾院区院长
    中国共产党广州穗华口腔门诊部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书记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健康正畸讲师
    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专科会员
    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暨南大学口腔医学院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师
    美国隐适美隐形矫治全球认证医师
    美国SPARK精靓隐形矫治全球认证讲师
    美国Insignia精准矫治全球认证讲师
    时代天使隐形矫治认证讲师
    丽绮美数字化颜面管理认证医师

  • 林茂青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白云梅花园院区正畸科医师
    美国隐适美隐形矫治认证医师
    时代天使隐形矫治认证医师

  • 张涛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番禺万博院区院长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学专业委员会专科委员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创伤及正颌专业委员
    美国隐适美隐形矫治全球认证黑钻医师
    美国SPARK精靓隐形矫治全球认证医师
    eBrace专利矫正认证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资深种植专家

  • 文夫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正畸科隐形矫治技术主任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天河院区资深正畸医师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专科会员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会员
    美国隐适美全球认证专家
    美国隐适美隐形矫治讲师
    时代天使高端隐形矫治指定授权医师
    时代天使高端隐形矫治培训专家
    第18届雅加达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口腔保障营专家
    丽绮美数字化颜面管理认证医师

  • 黄海霞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海珠中大院区正畸科主任
    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专科会员(COS)
    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专科会员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美学专业委员会专科会员
    卡瓦Ormco数字化产品中国区认证讲师
    美国隐适美隐形矫治认证医师
    时代天使隐形矫治认证医师、认证讲师
    时代天使儿童颜面管理认证医师
    eBrace个性化舌侧矫治认证医师
    美国spark精靓隐形矫治全球认证医师
    丽绮美数字化颜面管理认证医师

  • 谢晓聪 主诊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荔湾院区资深正畸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荔湾院区修复医师
    时代天使隐形矫正认证医师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

  • 田慧娟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白云梅花园院区正畸科资深医师
    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专科会员
    时代天使儿童颜面管理认证医师

  • 何小辉 主诊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荔湾中山八院区医疗副院长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时代天使隐形矫治认证医师
    美国隐适美隐形矫治认证医师

  • 陈波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综合科资深医师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 陈天宇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黄埔院区医疗副院长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学硕士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学会会员

  • 甄亚辉 主诊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综合科医师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 何豫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黄埔院区综合科专家
    毕业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
    资深口腔全科医师、儿童口腔专科医师

  • 谢晓聪 主诊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荔湾院区资深正畸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荔湾院区修复医师
    时代天使隐形矫正认证医师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

  • 许玉琴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医院穗华口腔海珠中大院区全科医师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毕业于南华大学

  • 蔡礼钊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综合科资深医师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中华口腔修复专委会会员
    中华口腔美学专委会会员

  • 唐果 主诊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综合科医师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 许辉红 主诊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综合科资深医师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资深修复医师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 穗华口腔医院

    咨询热线:020-6226 6666

    备案号:粤ICP备15046903号-1

    广审号:粤(A)广(2023)第3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