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明院长身上的标签很多,副主任医师、口腔医学博士、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全国口腔名家联盟成员、广东省口腔种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德国(DGI)口腔种植协会会员、美国口腔正畸学会(AAO)会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腔种植访问学者等等。这些标签仿佛和“权威”“高大上”这类词联系紧密,但实际,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的熊院长都非常“低调”且“接地气”。
熊小明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种植课程,获得证书
熊小明作为口腔医学专家参加欧洲骨整形协会第十九届年会,获得证书
母亲因医疗事故故去 立志投身医学事业
谈起为医初衷,熊小明院长平静的外表下,流露出沉重的哀伤。在80年代,中国广大农村的医疗条件相对简陋。劳动一天的母亲身体感到不适,去找村里的赤脚医生看病。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天人永隔。由于没有进行皮试,青霉素过敏,导致母亲故去,这件事成为熊小明心中永远的伤痛。为了让这种悲剧不再重演,熊小明在心中暗暗立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医生,为普通百姓看病,让普通老百姓能明明白白地看病。
高考时,熊小明毫不犹豫的报考了医学院。在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是高的,他按照命运的安排,来到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原湖北医学院口腔系),开始专业口腔知识的学习。
上课聚精会神的听讲,下课就去图书馆查阅文献、书籍,实习期开始,每天花费15个小时在一线操作。熊小明的大学生活被学业填得满满的。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到武钢职工医院口腔科工作。
精进技艺 成为年轻的口腔学科带头人
在熊小明看来,1000句的华丽承诺都不如一个优秀的案例。他拒绝“纸上谈兵”,实实在在完成每一台种植手术,把每一个诊疗方案做到极致,不负患者所托,是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大的动力。
熊小明院长与世界种植协会主席Nadia Tecco合影
为精进技艺,熊小明多次应邀赴瑞典Branemark骨结合中心、日本福冈齿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等地访问交流,与国际种植专家交流心得、切磋技艺,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并将学到的现代种植学理念及先进的种植技术应用于临床。
在基层一线手术台上锻炼出扎实的技术,发表了口腔颌面外科专业论文数篇,这些在专业上的积淀,让熊小明的学术成绩骄人。他被科室任命成为“口腔学科带头人”,连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科室技术骨干”,成为早一个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的年轻临床医生。
见证中国口腔行业蓬勃发展30年
自1991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到如今,熊小明院长在口腔行业已经耕耘了30余年,回顾自己的从医生涯,感慨良久。他回忆道:“口腔医疗行业在中国发展的比较晚。我刚入行学习的时候,在华西、上海九院都有一些外国医生,特别是德国医生比较多一些,还有一些专门的牙科诊所的开设。当时刚好改革开放,口腔行业慢慢都放开了,可以从国外学的东西就比较多。后来,我们学校外派的老师比较多,去美国、加拿大进行交流,他们经常给我们这些学生上课,进行临床指导,理念和技术都比较前卫。开始,口腔医生都是全能手,患者有牙齿问题,都要给解决。不像现在划分的这么细,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专业的种植和正畸医生。我的种植技术,也是在临床上患者有大量的需求的情况下,通过自己摸索实践,并不断向同行请教,学习国外的技术,不断完善自己的技巧,内化形成的一套操作体系。我作为一名口腔医生,是随着中国口腔医疗事业发展而不断成长的。我能为患者带去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口腔诊疗服务,实现当初当医生的目标。可以说,中国口腔医疗行业的蓬勃发展,让医生和患者都从中受益“。
熊小明院长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习期间与王大源教授合影
了解专业指导对于口腔种植医生的重要性,熊小明院长和同道一起组织粤港澳台种植高峰论坛、种植牙年会、首届美学修复名家论坛等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为种植专业领域内的医生提供专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2011年,熊小明院长在澳门参加第四届粤港澳台口腔种植 •专题讲座
从医30年,熊小明院长已发表口腔颌面外科专业论文23篇。经熊院长治疗的7宗病例已被编入《种植牙修复经典病例库》中。
因为淋过雨 所以为别人撑伞
熊院长十分低调温和,对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患者,都会仔细询问,不厌其烦地解答各种疑问,进而全面检查、科学诊断、精心治疗。
当被人问起从医之道,他谦虚的说:“就是本着不让让患者失望的想法,以‘十全十美’的标准来严格操作。理解患者的立场和心态,能感同身受,更不能让他们失望,不要给病人留下阴影或者创伤。这是我不断精进技术的动力”。
熊小明院长获得患者赠送锦旗
有种植牙的患者,如果有残根,拔除残根的工作,熊小明院长会亲自去做。因为他知道,种植牙如果没有骨量的保证,是很难成功的,所以在拔牙的时候,就会注意避免对牙槽骨的破坏。
熊小明院长采用地塞米松药棉来减轻疼痛感,并起到抗菌消炎、抗水肿的作用。虽然增加了治疗成本,但是患者炎症发生率很小,减轻了很多患者的痛苦,治疗体验感好。熊小明院长说:“哪怕少拿一些工资,我都愿意做这个事情”。
熊小明院长为患者做治疗
熊小明院长在做治疗前,都预先和患者进行细致沟通。他会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把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患者讲清楚。做什么治疗都让患者知情,做好心理准备。
熊院长说:“我深知病人求医的心理压力,在做治疗时尽量考虑病人的心理需求和基本情况,进行治疗。因为我淋过雨,所以希望为人撑伞。”